原標題:期中考90分還是期中全班倒數 科學看待孩子成績排名和分差
海峽網訊 據海峽導報報道 孩子明明考了90分,竟然還是考分全班倒數――90分以下的根本沒剩幾人。
眼下,还全和分島內外學校都已完成了期中考試,班倒許多第一年當小學生家長的数科爸爸媽媽突然發現,時代真的待孩不同了,連一年級的成绩差期中考也變成了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
於是排名,家長們的期中焦慮症又犯了:如果以排名為基準,是考分不是該要求孩子考到更高的分數?如果孩子的成績看上去已屬高分,那麽又該如何對待排名?还全和分
不少家長在為“高分倒數”焦慮
采訪中,認為看排名比看成績來得靠譜的班倒家長不在少數,因此,数科盡管孩子已考高分,待孩但對應的成绩差低位還是會讓這部分家長焦慮不已。
廈門英才學校小學部的一位家長說,分數以最直觀的形式反映了孩子對所學知識的掌握情況,也反映了孩子應試時的答題習慣,如果因為粗心被扣分,就必須改正,不該成為借口。他認為,小學低年級打基礎時所學的知識那麽簡單,就得鼓勵孩子努力向滿分靠攏,這樣也能幫他們改掉粗心之類的壞習慣。
此外,每份考卷難易程度的差異,也在很大程度上促使家長忽略成績本身“已經很高”這件事,從而更加堅信“排名才是最靠譜的”。
“孩子考了90多分還是排名倒數,這說明考卷內容很簡單,大多數同學都答對的題你卻錯了,這就值得反思。”一位家長說,前後兩次考試的分數也不能作為說明孩子是否進步的參考依據,“這次考94分,下次考96分,也有可能是因為第二次的考試更簡單了,所以還是要以排名為準”。
不過,也有看似不那麽焦慮的家長認為,小學低段普遍高分,一兩分之差並不能體現孩子學習能力的高下。但有趣的是,盡管很多家長表示自己“不在乎孩子的排名”,但對於每次大考後老師手中的那份榜單,他們中的大部分人還是表示饒有興趣。“看看班級學生成績的總體情況也好。”家長打趣說。
至於普遍高分的現象,有聲音認為,這反映的是一種另外“隱情”,即高分背後,家長和孩子們普遍高強度的付出和壓力。
關注孩子學習方法以及習慣
有20多年執教經驗的廈門外附小陳老師認為,小學階段尤其是低年級應以培養孩子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態度為主,家長不必過分在意分數,老師也沒必要進行排名次。家長更應該看重的是孩子有沒有融會貫通,有沒有掌握學習方法和培養學習興趣。
孩子的發展是動態的,一味用考試成績或排名進行量化評價太片麵。譬如在廈門外附小,對小學生的綜合評價包括成績、品行、實踐等各個方麵,為了模糊成績,老師還會將成績換算成優、良、及格,不及格的則用“加油”來代替。
對於小學一二年級的學生來說,一般情況下,成績在98分以上才能達到優,95分以上是良,基本上大多數低年級小學生都能考到95分以上。造成這幾分的差別,不是智商差異,而有可能是因為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的不同。
老師們說,這是因為小學低段孩子所學的全部都是簡單的基礎知識,隻要孩子理解掌握了,一般都能得高分,從另一方麵講,高分也能增強孩子學習的信心和興趣,畢竟他們才剛接觸小學。
分數不能代表知識,不是衡量孩子學習好壞的唯一標準,更決定不了孩子的未來是否出色,家長無需刻意攀比。在短暫的童年裏,建議家長要讓孩子在做好自己該做的事情的同時,還要讓他們擁有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的時間,而不是成日背負著那個年齡不應該背負的壓力。
導報記者梁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