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9日,策略产品第十九屆廣州國際車展正式拉開帷幕,并重針對這次“家門口”的广汽車展,廣汽集團攜旗下廣汽傳祺、集团廣汽埃安共同舉行新聞發布會,策略产品並發布了廣汽GLASS“綠淨計劃”的并重具體目標和舉措。在發布會之後的广汽專訪環節,廣汽集團總經理馮興亞、集团廣汽乘用車總經理張躍賽、策略产品廣汽研究院院長吳堅以及廣汽埃安古惠南總經理等領對廣汽集團未來的并重一係列策略做了更加詳盡的解讀。
Q:傳統汽車企業在新能源汽車發展上有些什麽自己的广汽優勢?廣汽在技術引領上如何持續引領整個行業的發展?
馮興亞:中國的汽車在新能源賽道上還是有很多優勢的。
第一,集团先發優勢。策略产品新能源是并重國家戰略,從中央政府到企業、广汽到個人都在全麵推進。我們走得早、起步得早。先發優勢是我們自主品牌的重要優勢之一。
另外,從我們的舉國體製出發,舉國體製要想幹一件事情,從政府基礎設施的建造、企業產品的推出,包括消費者使用環境和消費政策都會配套進去,這一點上麵我們還是有很多優勢的。
第三,電動車發展和智能化是聯係在一起的。現在對電動車的估值也好,消費者對電動車的追捧也好,其實除了電動車本身之外,智能化這部分占的比重還是比較多。在智能化浪潮中,本土企業有更好的優勢。我對未來的智能化,我的感覺是它會使未來的汽車市場產生格局化的劃分。第一是區域化特色,第二是全球化競爭。
綜合來講,隨著這幾年在科技上的投入,中國汽車工業幾十年的發展他們說是用市場換技術,卻沒有換來什麽技術。其實我不太讚同這個說法。我們換來了很多技術,技術的種類不同。比如說要想換研發技術是比較難的,但是很多其他的技術還是能換。實際上這幾年整個中國汽車工業,特別是自主品牌,完成了初步的積累,在技術研發隊伍上、科技創新能力上都有了明顯的進步。科技的推動,再加市場本身的優勢,推動了中國新一輪汽車工業自主品牌的發展。我跟他們開玩笑,現在自主品牌的市場占有率前幾年一直下滑,從42%到39%,去年下滑到38%左右。今年猛增,每個月都增,最近是增到了45%、46%的樣子。我認為這個趨勢不是偶然的。到2025年自主品牌在比例上超越合資品牌,我覺得不是夢想,我是很有信心的,自主品牌在2025年超越合資品牌。
Q:在“新四化”背景下,廣汽對於未來技術在戰略上有哪些布局和思考?
吳堅:剛才馮總已經說了,集團對我們自主板塊,尤其是自主研發的投入,這些年力度非常大,累計超過350多個億。十幾年來,而且在“十四五”期間還會加大投入,未來我們還有更大的目標,將在研發裏麵持續地投入。
至於在“新四化”方麵,研究院還會持續在智能化、電動化以及低碳化等等這些方麵持續發力。在智能化方麵,今天我們發布了“星靈”電子電氣架構這個新的電子電氣架構平台,在這個平台上將會支撐我們未來所有的新能源車和節能汽車的發展。同時對自動駕駛和對高級輔助駕駛也有非常好的支撐。我們在減碳方麵,今天上午馮總也給大家介紹了,我們零碳的清潔發動機以及我們正在路上跑的、已經在如祺出行上麵搭載的氫燃料電池的示範運營車,這些技術也都是未來引導我們向“雙碳”目標達成的技術手段。
Q:今年以來我們看到了一個不一樣的傳祺,包括我們影豹的年輕化、M8的高端化趨勢還是很明顯的,未來傳祺發展的具體戰略和規劃?
張躍賽:這兩年,作為廣汽傳祺的調整期,我們自己對產品結構、客戶訴求、市場都進行了很多深刻的反省。這兩年通過調整之後,一個是我們的產品越來越貼近客戶。我們以前很多產品開發的時候覺得挺好,但是跟客戶的需求、客戶的訴求還是有一定的距離。另外一個,從最近GS8的推出能夠感受到大家對電動化、對混動有一種積極的擁抱,有這樣一種觀念。以前一說,大家想到其他的考慮,現在可以講這方麵發生了變化。對我們自己,我們要深刻去反省。第三個就是國家戰略,“雙碳”目標。基於這幾個方麵的考慮,傳祺下一步的發展就是“混動化+智能化”。
今天馮總發布的集團的“雙碳”目標,混動化也是“雙碳”的一部分,我們自己要做的就是在全公司要建碳中和以及下一步工廠也要實現。工廠方麵,今天古總在介紹的時候也說了,埃安先行,因為埃安之前在工廠方麵有一些先決條件。傳祺現在也在做,比如說員工停車場全部都采用太陽能,下一步我們自己在工廠內的一些物流、供應體係都要給大家灌輸這種減少碳排放的思想。我們跟員工現在也在製定一些計劃,比如讓員工去種樹,積極主動地在碳中和這些方麵拿出一些措施,工廠是這樣一個考慮。
第二個就是我們的產品。廣汽傳祺的下一步就是“智能化+混動化”,今天馮總已經講得很清楚,吳院所在的研究院為下一步發展,在混動技術方麵做了一些積蓄。混動下一步的平台化,一個是采用豐田THS技術,第二個是我們自己研發的GMC技術,這些都是比較成熟的,而且也是行業領先的。在混動這些方麵,傳祺一定要比其他國內的品牌會有先決條件。因為我們已經積累了很多,下一步就是市場的認可、對市場在這方麵的充分把握,所以在產品混動化這方麵,可以講我們已經是全麵規劃,2030年我們所有的混動產品要超過60%。現在我們很多的產品,後續推出的這些產品要麽就是HEV,要麽就是PHEV。
再就是智能化“星靈”架構也是下一步傳祺要做的,我們要做“懂你的車”,傳祺在“懂你的車”這方麵也在加速發力。傳祺在碳中和這方麵已經有明確的規劃,而且有具體實施行動的辦法。在產品方麵也是“混動化+智能化+年輕化”。
馮興亞:我補充一下,剛才講的碳中和這一塊,其中我們現在搞的一項工作就是我們和廣州碳交易所要聯合開發,剛才我在上麵講的,就是消費者的碳賬戶。我們想能夠盡早為我們的消費者開賬戶,形成減碳行動,減碳的結果能夠產生交易,這裏麵有一套算法,我們正在推動這項工作。因為碳中和最大的壓力不是來源於製造和汽車的前端,是後端消費者、占比79%,不把79%搞定是很難解決的。那79%的人,你也不能強迫他,你隻能通過減碳,有收益,既是有社會責任,同時又有經濟價值,引導他的減碳行動。如果我們下一步能夠真正實現交易,對全中國整個行業都是一種極大的推動。
Q:集團領導多次講到明年埃安的產量達到40萬,剛才的發布會上,也提到了電芯明年要實現自主生產,我想請問一下咱們這個的背後是怎麽考慮的,是出於怎麽樣的戰略?
古惠南:廣汽的產能建設戰略方針是“小投入、快產出、滾動發展”。我們一工廠當時的產能是10萬,廠房是20萬,今年我們實際上產能的利用率已經超過130%,10萬的產能要到幹到13萬以上。現在正在產能擴建,到明年2月份的時候,利用春節假期,明年就有完整的20萬的產能。但是我們現在的訂單,實際上每個月維持在24000以上,放開訂單還可以更多,也就是說,我的產能就算明年的20萬也可能是個滿負荷。因此我們請示了集團,提前啟動了我們二工廠的建設,爭取明年底、後年初我們就會建成二工廠。到2023年的時候,我們將會有一個20萬產能的工廠。但是這個擴能主要是基於市場的需求。
另外是埃安自身打下的堅實基礎。廣汽集團在2015年-2016年就開始謀劃“新四化”的產業布局,這個在全球是比較早的,我們投資450億打造了占地約7500畝的廣汽智聯新能源產業園。最早埃安進去投產是2019年,現在從發展來看,這個布局是正確的,而且走在行業前麵的。廣汽研究院在這幾年打下的ICV+EV(智能化+電動化)技術基礎,已經為我們快速騰飛打下了很好的布局基礎,所以接下來這一整個行業的快速發展,埃安希望能夠抓住。
第二個,你提到電芯的問題。廣汽在EV、ICV,也就是電動化、智能網聯這兩個賽道上,我們將會兩條腿走路。第一,會堅持對外的合作,跟國內、國際的行業巨頭合作。但是更重要的,我們始終會抓住自主可控的核心技術的研發和產業化。我們首個海綿矽負極片電池技術就搭載在埃安AIONLX上,明年1月份會投放市場,達到1000公裏。能把EV(純電動)做到1000公裏真正量產,我們在全球是首家,研發具備了這個產業化的基礎,這個時候我們安排來量產。
Q:全新電子電器架構“星靈”最大的亮點是什麽,會給用戶帶來什麽樣的價值?未來的應用規劃是什麽樣的?
吳堅:今天我們正式發布了“星靈”電子電氣架構,是廣汽自主品牌麵向未來的下一代電子電氣架構,這個電子電氣架構首先是由3個計算機,再加上我們有很多的區域控製器,共同來組網,組成了我們的強大計算機網。剛才您提到了我們跟別人家的電子電氣架構有什麽不同?我們最大不同的是雲車一體的電子電氣架構,這個是我們自認為目前在整個汽車行業應該是第一個提出這樣的概念,第一個敢於去挑戰車雲一體架構理念的公司。
它的好處不言而喻了,因為它是由3個計算機群來構成整個電子電氣架構。大家都在提軟件定義汽車,聽起來非常宏大、非常漂亮、非常好開,但是怎麽才能夠實現軟件定義汽車呢?首先我們的硬件要先行。就像我們在用的計算機一樣的,你可以用Windows,但是你的計算機隻有奔騰4,我相信是很難支撐起Windows10這樣的操作係統,所以我們要有一個很強大的硬件基礎,這個硬件基礎就是我們今天發布的“星靈”電子電氣架構。它的算力比上一代的2.5,在算力方麵要提高50倍,我們會用高算力的自主可控的芯片,包括國產的芯片,會在“星靈”架構裏麵優先搭載,以確保未來在核心技術上不受約束。
另外,在自動駕駛方麵,除了我們用了一些可控芯片之外,我們還在努力拓展,包括跟國外非常著名的芯片企業共同在開發一些人工智能的芯片,來支撐我們人工智能的算法。因此未來大家可能會看到,我們在自動駕駛方麵,我們會有自己的一些專有人工智能算法基礎的解決方案。在算力方麵,剛才我說了,會比現在至少有幾十倍、甚至100倍的提升。因此會對我們後續的無論是埃安的產品、還是傳祺的產品,以及我們對外輸出到合資品牌這樣一些產品,都會大幅度地提升它的產品力。
尤其是大家比較關注軟件定義汽車,讓我們拉近了與用戶之間的距離。原來我們對用戶的需求、對用戶的喜好、對用戶的行為等等,我們完全是兩眼一抹黑的。有了新的電子電氣架構,用戶不僅僅是使用方,他可以去定製。比方說我今天上午出門,我需要幹些什麽?隻要我們在電子電氣架構上有足夠的冗餘,我們的用戶可以進行很多的自定義,可以直接在這個架構裏麵參與到包括APP定製等等的功能,因此才能夠真正地實現,其實我不願意叫“軟件定義汽車”,我更願意叫“用戶定義汽車”。這個需求是來自於用戶的,通過軟件的手段在我們車上實現。
因此,有了“星靈”架構以後,我們就能把人、用戶與車、主機廠拉通,形成在一個DIY的生態裏麵。
Q:怎麽和現在的ADiGO進行融合呢?
吳堅:ADiGO是在“星靈”架構基礎上的應用,它還會不斷持續迭代。今天我們這個是硬件技術,如果沒有硬件預埋,軟件定義汽車就是騙人的,空中樓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