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王座寧德時代發布公告

时间:2025-04-20 22:24:23来源:编辑:

  作者/李鑫

  編輯/劉楊

  11月15日,铁王座寧德時代發布公告,定增德时代將定增總額從之前公布的亿扩582億元調整為450億元。整體來看,产宁調整後的否守募投項目更加聚焦在產能和研發。

  對於寧德時代來說,铁王座在動力電池行業快速發展的定增德时代當下,加大投入是亿扩其繼續領跑行業的關鍵。此外,产宁老對手LG化學的否守一係列動作,也讓寧德時代不得不緊張起來。铁王座

  今年6月,定增德时代韓國LG化學拆分的亿扩電池業務子公司——LG新能源正式啟動上市流程。據媒體報道,产宁LG新能源的否守募資規模或將高達10萬億韓元(約合人民幣573億元),估值或達100萬億韓元(約合人民幣5733億元)。

  從整個動力電池行業來看,全球各龍頭電池廠都在紛紛擴產,據《豹變》統計,僅今年國內融資規模就接近350億元。

  寧德時代創始人曾毓群曾經說過:“假如我們不是世界第一,我們沒有存在的價值。”麵對LG化學的追趕,以及上遊資源的緊張價格,寧德時代想要守住“鐵王座”,融資補足彈藥恐怕隻是第一步。

  動力電池“暗戰”一觸即發

  上市僅三年的寧德時代,已經憑借1.46萬億的市值躋身A股前三,僅次於貴州茅台與工商銀行,也因此獲得了“寧王”的昵稱。

  對比美股和A股的市值前十大公司,美國前十中有7家本土科技公司,A股市值前十中隻有寧德時代、比亞迪兩家公司上榜,“含科量”明顯不足。

數據統計截止日期為11月12日

  寧德時代的起飛,始於國內新能源汽車市場的爆發。

  根據乘聯會數據,今年8月份我國新能源乘用車的銷售量已經達到了24.9萬輛,新能源汽車廠商的批發滲透率達到了20.1%,而全球規模第二大的歐洲,10月新能源車滲透率更是達到24.2%,再創新高,1-10月總體滲透率也達到了19%。

  新能源整車的爆發,直接帶動了鋰電池的需求井噴。

  據瑞典著名谘詢公司EVVolumes的預測,到2025年,全球動力電池需求量將超過1000GWh,進入TWh時代;韓國SNEResearch的數據則顯示,2025年動力電池在電動車上的裝機量將達到1163GWh,2030年為2963GWh,動力電池需求量大增。

  如此大的需求增量,不管是電池廠商還是整車廠,都對這一賽道虎視眈眈。因此,即便寧德時代目前擁有可觀的市場份額,依舊不能掉以輕心。

  事實上,2015-2020年這5年間,動力鋰電池市場第一的寶座就曾多次易主。前有鬆下、比亞迪爭奪,中期寧德時代位居榜首,後期LG化學強勢殺入。

  尤其是LG化學近幾年發展迅猛,在全球動力電池市場的市占率從2017年的7%,一路躥升至今年6月的24.8%,僅次於寧德時代,位列全球第二。在2020年,憑借海外新能源車市場以及國產特斯拉放量,LG化學動力電池業務在2020年上半年曾一度反超寧德時代。

  憑借海外客戶優勢以及海外市場發展,LG化學動力電池出貨迅猛,直追寧德時代。2015年,LG化學出貨量還隻有1GWh,到了2020年則達到31GWh,同期市場份額從7%增長至24.8%,一躍成為全球Top2電池廠商。

  隨著LG化學的崛起,動力電池第一梯隊逐漸成為寧德時代和LG的“雙雄會”。

  按照全球動力電池出貨量計算市場份額,今年上半年,LG能源動力電池全球市占率為24.8%,寧德時代30.1%,寧德時代雖然領先,但並無絕對領先優勢,麵對LG化學來勢洶洶,寧德時代通過融資來儲備“軍糧”,可謂未雨綢繆之舉。

  目前,寧德時代合作夥伴遍布全球,每四輛新能源汽車就有一輛搭載其電池,為了匹配全球新能源產業鏈的增速,繼續保持市場份額的領先地位,快速擴產已經刻不容緩。

  研發之爭沒有退路可言

  盡管動力電池入局玩家不少,但從行業格局來看,目前仍然是寧德時代與LG化學兩強爭霸。

  兩家企業在競爭之外,都麵臨同樣的研發難題。

  動力鋰電池作為新能源汽車的核心部件,它的研發、生產、銷售需要圍繞車廠客戶特定車型的具體需求進行,隨整車共同開發。根據整車廠商的采購慣例,隻有通過其檢驗定型的產品,才能裝配於對應型號的車輛。

  因此,動力電池產品的應用市場、環境對產品性能品質要求極其嚴格,隻有不斷地投入研發進行技術創新、改進工藝和材料,才能持續滿足市場競爭發展的要求。 

  也就是說,雖然表麵上看,動力電池搶的是市場,實際上背後比拚的是技術,研發上的重金投入可想而知。

  寧德時代的創始人曾毓群是技術出身,本科在上海交通大學讀的船舶工程專業,畢業後進入電子行業,後來又參與創辦了一家名叫ATL的鋰離子電池公司。他還拿到了華南理工的碩士學位和中科院物理所的博士學位。

  曾毓群治下的寧德時代,不管是研發投入,還是專利數量,都處於行業領先。

  截至2021年6月,寧德時代累計研發投入已經超過了140億元,從研發支出占營業收入比例統計,寧德時代除2015年外,其他幾年均在6%以上。

  從專利數量和技術團隊來看,截至2021年6月,寧德時代已經擁有境內專利3357項,境外專利493項,擁有研發技術人員7878人,為上下遊合作研發和技術儲備提供了專利和人員保障。值得注意的是,在同行公司中,寧德時代是少數研發支出全部當期費用化的公司之一,這意味著其利潤表更加真實。

  電化學儲能是支撐能源和交通綠色低碳轉型,實現“雙碳”目標的重要基石。“十三五”期間,在國家科技計劃支持下,寧德時代鍛造了兩項高含金量“長板”: 

  一是動力電池能量密度突破300Wh/kg,並率先實現批量生產,打破了高端電池由日韓壟斷的全球競爭格局。根據韓國SNEResearch數據,2021年1-9月全球動力電池裝機量達到197GWh,同比增長了128%。其中,寧德時代以30.9%的市占率力壓LG能源、鬆下、SKI等日韓巨頭位居榜首。

  二是儲能電池循環壽命達到12000次,日曆壽命超過25年,遠超國外先進水平。目前寧德時代開展的百兆瓦時級儲能電站示範項目,減少了棄風棄光、實現電力平穩並網,加速了可再生能源對化石能源的替代。

  此外,在今年7月29日,寧德時代還發布了第一代鈉離子電池,電芯能量密度可達160Wh/kg(第二代目標200Wh/kg),超同行水平。

  寧德時代第一代鈉離子電池正極采用了克容量較高的普魯士白材料,解決了容量快速衰減這一核心難題;負極材料采用了具有獨特孔隙結構的硬碳材料,具有易脫嵌、有循環的特性。

  鈉資源全球儲量豐富,分布廣泛,成本較低,是鉛酸電池、磷酸鐵鋰電池很好的替代品,在儲能、電動兩輪車等領域前景廣闊。

  目前,寧德時代已經形成了總部+四大研發中心+十大生產基地的綜合布局。總部位於福建寧德,四大研發中心分別位於福建寧德、江蘇溧陽、上海及德國慕尼黑;十大生產基地分布於福建寧德、青海西寧、江蘇溧陽、四川宜賓以及德國埃爾福特的綜合布局。另外,在法國、日本、美國、加拿大等各國,寧德時代也均有控股/參股子公司,在國內動力電池廠商中率先完成全球化。

  盡管如今的寧德時代已經非常強大,但作為其老對手的LG化學,依然不容小視。

  根據DII專利信息庫數據,在鋰離子電池專利這一細分領域,截至2021年1月25日,LG化學所有專利為1273項,遠高於寧德時代的283項專利。

  而在客戶分布上,雖然LG化學和寧德時代的客戶都遍布全球,但相比之下,LG化學歐洲、美國、韓國的客戶更全。LG化學客戶不僅包括主流車企,還包含小眾車企,如伊頓、CT&T、馬恒達。

  今年7月8日,LG集團宣布將在未來10年投入高達15萬億韓元(約合人民幣847.6億元)在其國內打造電池技術和人才搖籃,使韓國電池技術領先全球,穩居全球第一。

  競爭者如此虎視眈眈,對於寧德時代等一批企業而言,無論是通過定增還是自有資金,在研發上都應不遺餘力,否則未來形勢恐不樂觀。

  “牛鼻子”必須握在中國手裏

  除了麵臨激烈的行業競爭,在如今“碳中和”的背景下,以寧德時代為代表的國內新能源產業鏈企業,還肩負著更多的責任。

  2020年9月,最高層提出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雙碳”目標。在2020年12月的聯合國氣候峰會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30-60”目標被反複提及,標誌著“碳達峰-碳中和”已成為國家戰略。

  事實上,由碳排放導致的全球變暖,正成為一頭真正的“灰犀牛”,不僅可以預見,而且破壞力極強。

  根據維基百科數據,以1901-2000年這100年的平均溫度作為基準,21世紀以來,全球溫度加快攀升,目前已增溫近1度,氣候變暖趨勢確立。

  根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的預測,如果現行碳排放政策持續,到了2100年,相對於工業化之前的水平,全球平均溫度將上升3.4℃-3.7℃,並且會持續上升。而溫度的持續上升,將帶來更高的降水量、更頻繁的極端天氣以及生態平衡的不可逆破壞。

  從碳排放行業結構來看,目前交通占能源活動中碳排放量13%,而公路交通則占交通行業碳排放的80%以上。因此,發展鋰電池、電動車相關產業以減少交通碳排放,將成為落地雙碳目標的重要途徑。

  此外,作為產業鏈縱深最廣的行業之一,新能源汽車也將成為拉動國內經濟關鍵支柱。

  典型如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2019年7月特斯拉宣布,未來五年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的投資將達到140.8億元。從2023年底起,該工廠每年需納稅22.3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正因為鋰電這個新能源汽車最重要的零部件產業鏈在中國具有先發優勢,才吸引了特斯拉來華建廠,從而帶動了產業的大規模投資。

  對於以寧德時代為首的龍頭企業而言,如何做好示範作用,帶動上下遊夥伴協同發展,將成為亟需思考的問題。

  今年以來,新能源電池所需要的原料碳酸鋰價格不斷上揚。截至11月15日,電池級碳酸鋰的價格為19.5萬元/噸,較年初漲幅已經超過230%。

  據2021年USGS數據,全球鋰資源量主要分布在玻利維亞、阿根廷、智利等國家,中國鋰資源量僅占比約6%。而根據華創證券的預測,未來3年全球鋰資源缺口仍將繼續放大,這意味著鋰資源將持續維持高位,下遊將持續承壓。

  寧德時代前陣參與收購加拿大千禧鋰業,本是希望完善產業鏈布局,但中途“被截胡”,反映上遊材料的競爭也進入白熱化階段。

  放眼全球,想要抓住新能源機遇的不隻是我們,新能源汽車轉型也不隻是一個國家,或者是一個地區的問題。

  今年8月,美國總統拜登簽署行政令:2030年實現美國境內一半新售汽車為可“零排放”汽車,包括蓄電池電動車、插電式混合動力車、燃料電池車。這意味著美國本土車企也在加快新能源汽車的轉型。

第26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展出的零排放汽車/視覺中國

  而在更早的2月,歐盟批準來自12個成員國價值29億歐元的補貼,用於第二個泛歐電池聯盟項目,以發展電池產業,擺脫對亞洲進口的依賴。

  第二個電池聯盟項目被稱為“歐洲電池創新”,涉及法國、德國、希臘、意大利、波蘭、西班牙和瑞典等國。這個項目將覆蓋從礦物開采、設計、電池製造以及電池回收的整個生產鏈,不僅能讓寶馬等歐盟本土企業受益,還將惠及特斯拉等非歐洲企業。

  以上種種動作均表明,推動新能源汽車發展已經成為全球的目標。對於國內企業而言,企業需要守土有責,在與歐美國家企業的全麵競爭中勝出。

  雖然我們有先發優勢,但是現在韓國、美國、歐洲都在舉國之力進行追趕和狙擊。在當下複雜的國際競爭環境下,動力電池的爭奪也是暗潮湧動,韓國總統文在寅今年5月訪美後,三星、LG、SK、現代,四大韓國集團一共談下了394億美元的大單,在美國投資建設晶圓廠、電池廠、新能源車、充電基建等項目。

  到了今年7月8日,韓國政府又發布“K電池發展戰略”戰略,旨在2030年成為下一代二次電池領域世界引領者。

  在對外發言中,韓國政府不斷強調“電池必將成長為第二半導體,創造韓國的未來”“今後10年的投資將決定韓國在全球電池市場的地位,我們將傾盡所有”,其戰略決心可見一斑。

  為了響應韓國政府號召,3家韓國電池企業也宣布,計劃到2030年總投資40萬億韓元(約合2247億元人民幣)。

  動力電池、儲能、新能源替代是國家戰略方向,電池這個牛鼻子必須把握在中國手裏。以寧德時代為代表的國內新能源產業鏈企業,身上肩負著的是“全村的希望”。

  今年兩會期間,曾毓群提交了有關“碳中和”的提案,寧德時代也開始了有關“碳中和”的規劃。

  2020年,寧德時代在升級公司戰略時就表示,未來要發展的方向包括:1。以可再生能源和儲能為中心,替代固定式化石能源;2。以動力電池為核心的移動式化石能源替代;3。以電動化+智能化為核心的應用場景。

  產業發展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慶幸的是,國內已經有一批企業具備憂患意識,堅持投入,讓將來的技術、產業突圍成為可能。(來源:豹變)

copyright © 2016 powered by 匯川網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