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外資的开放持續流入

时间:2025-04-20 22:21:53来源:编辑:

2021年,外资我國資本市場對外開放步伐堅定、投资提升成效顯著,意愿國際投資者對中國資本市場的资本認同感和參與度進一步提升。Wind資訊數據顯示,市场截至12月14日,对外今年以來北向資金累計淨買入金額達4186.46億元,开放相較2020年全年的渐入佳境2089.32億元增長100.37%。其中,外资滬股通累計淨買入1867.95億元,投资提升深股通累計淨買入2318.51億元。意愿

“外資的资本持續流入是我國堅持金融開放、實施金融供給側改革的市场成果。近年來,对外外資的开放持續流入,反映了中國企業在全球資產配置中的價值,提升了我國市場和企業的國際認可度;優化了我國證券市場的結構,提升了市場廣度,促進市場風格趨向平穩平衡。”南開大學金融發展研究院院長田利輝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

優化互聯互通機製外資投資意願提升

“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穩妥推進銀行、證券、保險、基金、期貨等金融領域開放,深化境內外資本市場互聯互通,健全合格境外投資者製度”。

今年以來,境內外資本市場互聯互通機製得到進一步完善,豐富了外資參與A股市場的投資渠道。

今年1月22日,滬深交易所分別對滬港通、深港通業務實施辦法進行修訂,於2月1日起實施。其中,符合條件的科創板股票被允許納入滬港通。此後,港交所披露,符合規定的中微公司等12隻科創板個股於2月1日納入滬港通。截至12月14日,今年以來已有42隻科創板個股納入滬港通。

“滬深港通等機製不斷拓展深化,意味著我國資本市場的對外開放水平進一步提高。”光大證券研究所金融業首席分析師王一峰對記者表示,首先,這有利於合格境外機構和投資者更加公平、高效地參與我國資本市場,提升了市場對外資的吸引力;另一方麵,這有利於提升境外中長期資金在我國資本市場中的比重,發揮中長期資金價值投資和引導作用,也能促進外資機構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我國資本市場,在投研、資產配置等領域加快投入和布局。

今年10月13日,證監會公布合格境外投資者參與金融衍生品交易的公告,新增開放商品期貨、商品期權、股指期權三類品種,參與股指期權的交易目的限於套期保值交易,於11月1日施行。

由此,QFII新規落地實施後,合格境外投資者投資範圍進一步擴容。

正是一係列開放舉措吸引了更多的外資流入,提升了市場活力。數據顯示,2021年前10個月,境外投資者通過QFII、滬深股通等渠道累計淨流入約2409.76億元。

王一峰認為,外資的持續流入,最直接的影響是帶來長期穩健的資金,有利於資本市場的擴容。更重要的是豐富了我國資本市場的層次性,不同風險偏好、不同資金屬性的投資人的參與,有助於資本市場更加充分地發揮價值引導作用。

放開行業準入加快外資機構展業進度

我國資本市場的行業準入不斷放開,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國際知名機構積極參與投資。

12月10日,銀保監會發布《保險資產管理公司管理規定(征求意見稿)》,擬不再限製外資保險公司持股保險資管公司上限。

2020年,證監會全麵放開證券、期貨和基金管理公司外資股比限製,外資機構在經營範圍和監管要求上均實現國民待遇,很多國際知名機構加快了在中國投資展業的步伐。據了解,今年以來,我國新增設立了摩根大通、高盛(中國)兩家外資全資證券公司,以及富達、路博邁兩家外資全資基金管理公司。目前,我國累計已有8家外商控股證券公司和3家外商獨資基金管理公司、1家外商獨資期貨公司獲準設立。

在產品供給上,商品期貨、期權國際化品種範圍不斷拓展,目前累計已有9個品種向境外投資者開放,其中2021年新增原油、棕櫚油期權兩個國際化品種。

“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穩妥推進金融領域開放”,“高水平開放”將成資本市場2022年關鍵詞

今年5月底,證監會批準上海國際能源交易中心、大連商品交易所分別開展原油、棕櫚油期權交易並引入境外交易者參與交易。原油、棕櫚油是重要的大宗商品,相關期貨合約自上市以來,市場運行總體平穩,產業客戶參與廣泛。業界認為,上市相關期權品種並引入境外交易者參與,可有效滿足境內外實體企業個性化和精細化風險管理需求,助力行業平穩健康發展。

“近年來,QFII投資範圍逐步放開,期貨期指國際產品不斷開放。這既是大勢所趨,也是國內期貨市場加快對外開放的重要舉措。”南華期貨國際業務負責人李玲芳對記者表示,通過接納境外投資者的交易參與,在原來國際化品種的基礎上,推出更多極具中國特色的期貨品種以及CTA基金產品,為境外投資者提供了更多避險產品和配置工具。同時,這也有利於完善資本市場規則與製度,帶動金融行業對外開放水平提升、期貨市場進一步向縱深發展。

2022年目標明確: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

“穩步推進資本市場高水平對外開放。”12月13日,在中國證監會黨委傳達學習貫徹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的黨委(擴大)會議上,證監會也定調了明年資本市場對外開放的目標。這意味著2022年資本市場對外開放要在現有基礎上進一步提高質量。

談及如何推進資本市場高水平對外開放,田利輝表示,應把握好“法治化、市場化和國際化”的路徑,加大對外開放力度。“法治化和市場化的實現是我國資本市場國際化的關鍵基礎,是引領國際資本發展的核心所在。”田利輝表示,在我國經濟增長和金融穩定的前提下,資本市場需進一步擴大股市通、債市通等額度,完善QDII、QFII等機製。同時,不斷優化營商環境,吸引境外金融機構,加強金融區域中心建設。

寶新金融首席經濟學家鄭磊建議適度擴大互聯互通規模。鄭磊對記者表示,滬深港通、滬倫通等互聯互通機製是高水平開放的體現,也是金融市場與國際接軌的重要舉措,深受國際資本市場關注和歡迎。作為外資進入國內資本市場的主要通道,互聯互通機製有利於豐富和優化國內投資者結構,改善市場生態、促進市場健康發展。“擴大外資投資占比是發展趨勢,目前股票和債券市場的外資占比仍有較大的提升空間,建議適度放大互聯互通規模。”他進一步說。

李玲芳對期貨市場的開放提出具體建議:在疫情形勢下,應充分利用媒體的傳播力,做好對境外投資者的投教工作,讓境外投資者能充分了解中國期貨市場的交易機製特性;強化以技術為核心理念,拓展軟件平台範圍,使境外投資者在交易端上做到輕鬆銜接,也使境內外中介機構能更好地統一風控;進一步提升客戶服務水平的專業性,真正做到“多語言溝通,無時差服務”。

此外,王一峰建議在對外開放中要防範金融風險。他認為,“資本市場在擴大對外開放的同時,要將風險防範放在突出位置,建立信息披露機製、風險動態監測機製以及風險防範機製,有效防範國際市場風險向國內市場傳導。”

本報記者邢萌

(責任編輯:蔣檸潞)

copyright © 2016 powered by 匯川網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