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廈門BRT全麵推廣“無飲食車廂”滿月 禁食令仍麵臨頭疼事
▲現在車上沒有垃圾桶,厦门但亂塞垃圾的面推满月面临現象還有發生
海峽網9月20日訊 (海峽導報記者 崔曉旭/文 吳曉平/圖)今天,BRT全麵推廣“無飲食車廂”滿月。广无
一個月來,饮食在廈門市快速公交運營公司的车厢245台BRT快線公交車、73台常規線公交車上,禁食已找不到垃圾桶的令仍蹤影。
成效也立竿見影,头疼垃圾確實少了,厦门每天的面推满月面临垃圾總量減少了2/3。但連日來,广无導報記者調查發現,饮食在“無飲食車廂”全麵落地BRT的车厢同時,“禁食令”仍麵臨著一些頭疼事。禁食
比如,令仍垃圾不丟地麵上了,塞到看不到的縫隙裏,變成了“隱藏垃圾”;再比如,不丟車上,隨手丟窗外……諸如此類的不文明現象同樣困擾著公交司機。
變化
車廂內垃圾越來越少
3年前,廈門公交集團在51路公交上首推“無飲食車廂”;
2年前,“無飲食車廂”“上天”,率先在BRT快3線推行,後又延伸至BRT所有快線。
今年8月20日,BRT快速公交全麵推廣“無飲食車廂”,撤掉8條快速公交常規線車上的垃圾桶。至此,245台BRT快線公交車、73台常規線公交車上,已找不到垃圾桶的蹤影。
今天,BRT全麵推廣“無飲食車廂”滿月。一個月來,雖然垃圾桶撤掉了,車廂卻整潔了,垃圾也減少了。
其實,從地麵到空中,從島內到島外,公交版的“垃圾不落地”在廈門已經遍地開花。目前,廈門已經有63條公交線路實行“無飲食車廂”。
據悉,公交“禁食令”並不是強製性的,試點線路的公交車廂貼上了宣傳語,車頭也有“無飲食車廂”的牌子,具體實施以司機勸導為主,用報站器提醒乘客不要在車廂內飲食。
廈門公交集團表示,推行三年多來,“無飲食車廂”已逐漸被大家接受。最明顯的變化就是,垃圾量少了。
以蔡塘站車場為例,原來這個站點一天要裝滿兩大袋垃圾,現在每天隻有1/4袋。而BRT全線,每天的垃圾量比之前少了2/3。
困局
塞在角落 隱藏垃圾難尋
快1路,從第一碼頭到廈門北站,連接島內外兩大交通樞紐的重要“通道”。
昨天上午9點多,一輛快1路剛好到達終點站,記者上車看了一下,發現車廂內很幹淨,沒見到塑料袋之類的垃圾,隻在地板上發現了一張紙巾,座椅側麵有個礦泉水瓶。
清潔工大姐拿著掃帚、畚箕上了車,檢查了一遍車廂衛生。她告訴記者,自從實行“無飲食車廂”以來,她的活輕鬆了不少,“以前早餐包裝袋、牛奶盒、瓜果皮殼很多,有時一輛車能掃出一畚箕,現在四五輛車都掃不出一畚箕”。
垃圾少了,但有個問題讓清潔工大姐很頭疼,個別乘客會把垃圾塞在看不見的角落,成了“隱藏”垃圾。“有的把礦泉水瓶夾在欄杆間,有的把紙巾塞在椅子側麵縫隙,得用手摳出來。還有一些細碎的食物,如果不仔細檢查很難發現,時間久了,就會腐爛變質。”清潔工大姐說,“現在沒有垃圾桶,每個角落我們都要更仔細地檢查。”
司機勸導 乘客“聽而不見”
昨天早高峰7:30,記者在前埔樞紐站等候快3路。
快3路是優質服務示範線路,唯一一條橫貫廈門島東西兩端的全程高架的快速運輸動脈,日均客運量預估八九萬人次,乘客多以上班族為主,潮汐現象嚴重。
前埔樞紐站是始發站,車站外有很多早餐攤點。記者注意到,在上車的乘客中,有4名乘客提著麵包、雞蛋、牛奶、豆漿等早餐。3名乘客上車後,有的將早餐裝進包裏,有的用手拿著,沒有在公交車上進食。而另一名乘客,找到座位後,拿起手中的早餐吃了起來。“誰在吃東西呀?氣味真大。”有乘客提醒了一句。
公交司機聽到後,放了一遍語音提醒,但吃東西的乘客拿著早餐照吃不誤。
幾分鍾後,這名乘客吃完後,將裝麵包的塑料袋放到了包裏,沒有扔到車廂地麵上。“‘無飲食車廂’是非強製性的,我們隻能倡導,以提示為主,讓乘客在潛移默化中養成好習慣。”公交司機何師傅說,碰到置之不理的乘客,他們也很無奈。
找不到垃圾桶 隨手丟窗外
同樣是快1路,連接第一碼頭、T4候機樓、廈門北站,途經廈門老市區、市行政服務中心等地,客流量大。
這輛公交車的乘客,外地遊客有不少。昨天下午3點,兩名遊客從第一碼頭上車,手裏還拿著兩個桔子。
由於不是乘車高峰,上車後,兩人找到了座位,一路有說有笑,一邊剝桔子一邊吃。
兩個桔子吃完,想丟桔子皮,環顧車廂一圈,沒找到垃圾桶,握在手裏沒多久,開窗隨手丟向了窗外。“有的外地遊客沒注意聽廣播,不知道咱廈門的‘無飲食車廂’,大多數乘客提醒了會聽勸,但也有個別乘客不聽,有的還隨手把垃圾扔車窗外。”公交司機陳師傅說。
前腳剛勸完 後腳又吃起來
小林是公交小黃帽誌願者。前天一大早,她坐659路公交上班。車行至文灶站時,上來一名乘客,手裏拿著包子和豆漿。站穩後,乘客拿出吸管開始喝豆漿。“路上車多,如果遇到車子顛簸或急刹,你這樣用吸管很危險。”小林站在這名乘客身旁,提醒了幾句。乘客覺得不好意思,把豆漿拿在了手上。
車上人越來越多,小林和這名乘客“擠散”了。又過了幾站,人少了點,小林發現她又拿著豆漿喝了起來,“前腳勸導,後腳又吃起來。”小林也很無奈。
659路是廈門最長的一條公交線路,它貫穿同安、集美和島內,全程49公裏,僅單程就行駛2個多小時。很多往集美、同安去的上班族都搭這趟車,“從家裏到單位坐快1個小時的公交,我基本都是上班路上吃早飯,如果不趕時間,誰不願意坐下來好好吃頓早飯?”上班族小趙也說出了自己的無奈。
推廣
把“無飲食車廂”打造成另一城市品牌
來自公交集團的數據顯示,目前全市公交線路共有363條,“無飲食車廂”線路有63條,線路數量達到全市公交線路的17%以上。
廈門公交集團表示,接下來還將不斷深化“無飲食車廂”試點線路,成熟一條推一條,把它打造成像公交讓座一樣的城市品牌。
出路
借鑒地鐵進行立法給不文明行為處罰
目前,廈門通過設立標示牌和通過媒體倡導等多種方式,開展無飲食車廂活動,但在香港、深圳等地已推行“無飲食車廂”多年,根據香港地方法規,在車內吸煙或吃東西,不聽勸阻的將麵臨高額罰款。
同樣在廈門,《廈門經濟特區軌道交通管理條例(草案)》也規定,在廈門地鐵內吃東西是一種“不文明行為”,最高將被處以200元罰款。
“現在勸導隻是一種手段,目的是為了讓市民能夠更自覺地去遵守,讓文明乘車成為文明城市的一道亮麗風景。”一交通專家建議,“也可以考慮借鑒廈門地鐵,對公交乘車也進行地方立法,對不文明行為進行相應的處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