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2月9日訊(福建日報見習記者 黃星榕 傅韜旭)
一座天橋,厦门小改在階梯中間改造了60厘米寬的人行坡道之後,能帶來多少改變?天桥
外賣小哥過街更安全便利了,爺爺奶奶的城市購物小推車可以裝下更多的菜了,年輕媽媽推嬰兒車上天橋更省力了……
2024年,关怀對市民廣泛關注的升温天橋“推車坡道窄、非機動車過街難”等問題,厦门小改廈門市開展人行天橋推車坡道改造工作,人行為市民以及外賣、天桥快遞騎手過街提供更為安全便捷的城市通行環境。目前,关怀廈門市包括仙嶽路SM城市廣場、升温湖濱南路湖濱中學、厦门小改蓮前西路臥龍小區等點位的人行25座天橋已改造完畢。
記者了解到,天桥一般來說,可以供騎手過街的天橋有兩種類型,一種是專門設置非機動車的坡道,另一種是在台階的中間或者兩側設置一個推車斜坡,方便人們推行李箱或者非機動車上天橋。
“我們的改造重點主要在這幾個方麵,一是把原有的防滑地磚鋪裝改為芝麻灰火燒麵的防滑花崗岩板材,更防滑且便於養護;二是把原來設置在梯道台階兩側的坡道改造到台階中間,或者在梯道中間新修至少60厘米寬的坡道等,通過這些微改造方便市民過街。”廈門市市政工程中心路橋科副科長曾鬆濤告訴記者。
這些細微的改造顯得格外實用。近日,記者來到仙嶽路SM城市廣場天橋點位,這裏周邊餐飲店多,在中午用餐高峰時間段,僅10分鍾內就有6位外賣騎手推著電動自行車走上天橋。“以前梯道中間的坡道很窄,騎車上天橋一不小心就會碰到台階,這次改造不僅增加了梯道中間的推車坡道寬度,坡道中間也鋪設了防滑板材,我們上下橋時更加方便放心了。”騎手鄭嘉燁說。
除了在原有基礎上的微改造,也有市民欣喜地看到,家門口的路段,“淩空而起”了一段“空中走廊”。
在湖濱北路石亭路口的人行天橋上,來來往往的人流編織著城市生活的畫卷:早晨,提著公文包、手拎早餐的白領步伐匆匆;飯點,身著製服的騎手騎著電動車在天橋靈活穿梭;傍晚,老人家牽著剛放學的小學生,緩步走過天橋,踏上回家路。
據了解,廈門地鐵2號線建設時,石亭路口曾設有一座臨時天橋,之後隨著地鐵2號線建成被拆除。在距離該路口約300米處,建有地鐵站地下通道,行人原需繞行通過該通道和斑馬線過街。
“石亭路口周邊機關、學校、居民區密布,過街需求大。我們根據監測,發現路口的人流量達到可設置立體過街設施的標準,所以在2023年11月開工建設石亭路口的人行天橋,次年5月通過驗收並正式投入使用。”廈門市市政工程中心前期部負責人餘超告訴記者。
這座天橋在美觀之餘,也在用小細節溫暖著廈門市民的心:天橋采用了荔枝麵的防滑花崗岩板材,每級台階上均設置了防滑凹槽、刷上醒目的顏色,並設置了護欄燈,便於大家夜間通行。
隨著城市空間治理邁向精細化,“為民辦實事”更加聚焦於精準對接民眾需求。60厘米坡道的加寬、防滑磚紋的設計、過街距離的縮短……這些落到老百姓心坎兒上的細微小事,不斷為廈門城市生活舒適度“加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