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危墙始建於明萬曆年間

时间:2025-04-21 01:10:10来源:编辑:

海都網-海峽都市報訊(本網記者 許愛瓊馬俊傑 文/圖) 莆田黃石鎮井後村有一座太湖祠,文物危墙始建於明萬曆年間,学校险厕原先祠堂前有一個1畝大的隔学太湖,祠堂因此得名。生惊隨著曆史的文物危墙變遷,太湖被填,学校险厕祠堂兩側廊廡及後牆也出現多處裂縫,隔学一牆之隔就是生惊當地的井後小學,這也埋下了安全隱患。文物危墙當地村民昨日告訴記者,学校险厕他們很期盼有關部門能對祠堂進行專業的隔学指導保護和修繕。

由於資金緊張隻簡單重修裂牆

太湖祠董事長張表說,生惊近兩年祠堂多處出現裂縫。文物危墙其中,学校险厕後牆壁裂縫逐漸擴大,隔学多次出現過表皮脫落的現象。尤其是兩側廊廡,已經出現明顯的裂痕和凸起,前不久牆壁上的磚頭還掉落,他們已請工人進行了簡單的重修。

離東側廊廡一牆之隔,就是當地的井後小學。後牆壁不遠處,就是學校的廁所,學生去廁所時都會經過廊廡,萬一後牆出現倒塌,後果不堪設想。好在目前學校正在進行重建,暫搬到其他地方上課。張表說,希望在學校搬回來之前,太湖祠能得到相應的修繕,但目前存在資金緊張問題,也希望有關部門能到現場進行專業的指導保護。

張表告訴記者,原先祠堂前還有一處1畝多的太湖,當年主要是作為放生池,也兼顧著防火的作用。漸漸地,湖被填埋,1975年,太湖舊址建起了當時的大隊部,也是現在村部的前身。昨日,聚集在祠堂前的村民告訴記者,村部所在的兩層半石頭房如今租給一所民辦幼兒園,石頭房不僅存在消防等安全隱患,由於附近有很多石料場,因此常有很多攪拌車、大貨車等大型車輛經過,也會影響學生的出行安全。

人大代表寫建議恢複太湖原貌

世界朱氏聯合會理事、莆田朱氏宗親聯誼會會長朱玉龍向記者介紹,祠堂創建於1592年,清乾隆年間(1736—1795)重修,雖曆經滄桑,如今主體仍保存完好,是明代建築的活化石,也是研究南方古建築的實物。由於祠堂多處保留原樣,2009年時還被評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記者看到,祠堂由照牆、外埕、內埕、正殿、後殿等組成,在正殿屋簷前,有一塊“擋板”頗有特色,其貌似屋簷,由7塊凹凸錯落的木材連成一片,呈鈍齒形狀。朱玉龍說,這塊木材叫“雨披”,也叫“風簷”,這種樣式的風簷在莆田僅此一處。這塊風簷長18.3米,寬1.6米,從明代至今,經曆了多次台風等惡劣天氣,除了靠近東側一塊近兩米的地方曾出現裂痕,其他幾處每次掉在地麵,村民撿起來後重新安上屋簷,還是毫發無損,由此可見用料之好、做工之精。

太湖祠董事會成員們昨日告訴記者一個好消息,目前,村裏已有人大代表正準備撰寫提案,建議有關部門盡快拆掉石頭房,規劃恢複太湖原貌,增加當地人文景觀。不久前村裏已經答應他們,等找到地方重新安置村部,就可以拆掉石頭房了,這也將鼓舞他們今後申報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16 powered by 匯川網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