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闽南月娘月光光

时间:2025-04-20 22:29:36来源:编辑:

原標題:古稀老人專注閩南文化傳承 創作150多首閩南話歌謠

“月娘月光光,古稀掛在天中央;照你來擱照我,老人廈門甲金門。专注兩個門對門。闽南闽南月娘月光光,文化掛在海中央;你過來我過去,传承创作泡茶配貢糖。多首兄弟門對門……”

這首閩南話歌謠,话歌唱出了海峽兩岸血濃於水的古稀親情。它的老人創作者,是专注中國當代藝術家學會副主席陳棟梁,今年70多歲了。闽南闽南

15年來,文化他已創作了上百首閩南話歌謠,传承创作其中有100首是多首閩南新童謠,已被作為校本課程,走進了湖濱小學、後井小學、新江小學等六七所學校,以及不少社區。

▲陳棟梁創作的部分閩南話歌謠

他創作的《土筍凍》,成了熱門金曲

陳棟梁是正宗的廈門人,執導過30多部閩南話電視劇。

早在上世紀80年代,他就發現,不少廈門的年輕人,都不太會說閩南話了;有的人雖然會講,但也不愛講。“普通話固然要推廣,但是鄉音也不該忘啊!”陳棟梁感覺很揪心。

為了推廣閩南話,他想了個辦法:我把閩南話寫成歌,讓大家唱起來!從那時起,他就在自己執導的電視專題片、電視劇中,開始注入閩南話新歌謠。“我自己作詞、作曲。一首歌謠,我一般就寫四句、六句、八句,這樣唱起來朗朗上口,又好記。推出以後,反響不錯,有地方特色,又有時代氣息。”

1980年,兩岸首屆閩南語歌曲比賽在廈門舉行。當時,有8個選手入圍總決賽,結果有6個人都演唱《土筍凍》這首歌。這首歌的創作者,正是陳棟梁。

他感到既欣喜,又憂愁。“閩南話歌謠太少了,大家都沒有太多的選擇餘地!”他想。於是,從那時起,他陸續創作閩南話歌謠,集中的創作期為最近15年,目前已有150多首了。

2創作歌謠,他特別注重“接地氣”

創作閩南話歌謠,陳棟梁特別注重“接地氣”。他總是抓住當前的人、事、物來創作,用看見的、聽過的東西來表達,讓人家更容易接受。

比如那首著名的《土筍凍》,是這樣寫的:“土筍凍呀土筍凍,QQ好吃真正港,天腳下籠都很稀罕,獨獨咱家鄉出這項……”

再比如《閩南小吃歌》,是這樣寫的:“一的箭五香,二的炒紫菜,三的麵線糊,四的薄餅來,五的土筍凍,六的燒肉粽,七的芋包,八的油蔥果,九的韭菜盒,十的蠔仔煎……”唱完一首歌,將閩南傳統小吃都盡收眼底。

他還會緊跟著當下的新聞熱點來創作歌謠。2011年“天宮一號”發射成功後,陳棟梁這樣作詞:“飛啊飛,飛到天空去,見到七仙女,跳跳迪斯科……”

去年,陳棟梁花費了8個月時間,將所有的閩南新童謠都整理出來,送往福建省版權局進行版權自願登記。

導報記者注意到,他創作的閩南新童謠,有生肖篇、兩岸篇、勵誌篇、名人篇、民俗篇、遊戲篇、動植篇、旅遊篇等不同類型,生動、廣泛地展現了廈門的風俗風貌。

他帶著這些歌謠,進學校、進社區,言傳身教,傳播閩南文化。

3教小朋友唱童謠,他趴地上學小兔

這些年來,陳棟梁把他創作的閩南語童謠先後送進了廈漳泉的多所幼兒園,手把手教小朋友唱。“聯係好了幼兒園,先要唱給校長聽,得到校長同意後,我們才能進入校園宣傳。”陳棟梁說。

但是要教小朋友唱歌,並不那麽容易。陳棟梁想了個辦法。“我有一首歌,叫《小白兔》:‘小白兔真可愛,兩個耳呀翹起來,三曼嘴紅目周,愛吃菜頭甲白菜。’”陳棟梁說,“我就趴到地上,學著小兔子的樣子,做各種動作,繪聲繪色,一句一句教他們唱。”

一個學校,他通常會去三五次,一邊教,還一邊修訂。“我覺得好聽的調子,小朋友能不能唱?要讓他們覺得好聽、好記、好唱、好學,這樣才能傳播開來。”他說。

後來,他還把自己的閩南話童謠送進了金門的學校,很受歡迎。在廈門,目前已有4所小學掛牌了“閩南新童謠傳唱基地”。

4將南音、古詩、閩南話融合創作

除了自己作詞,陳棟梁還從古詩中尋找靈感。

他說,有很多海外的鄉親,一聽到鄉音,就能引發他們的鄉情、鄉戀。全世界有7000萬人說閩南話,漂泊在外的閩南老鄉,如果能聽到更多的閩南歌謠,更能慰藉他們的思鄉情。於是,陳棟梁想到,用最古的南音素材來譜曲,用古詩來作詞,用閩南話來唱——將南音、古詩、閩南話結合起來,創作了大量的唐詩閩南話歌謠。“要創作這樣的歌謠,其實並不容易。有時候幾句唐詩,我可能要花好幾個月時間去譜曲。每一首古詩都有它自己的韻味,如何把這種韻味準確地表達出來,是整個歌謠最難的部分。”陳棟梁說。

另外,如何將古詩翻譯為文讀的閩南話,也是要很講究。

《詠鵝》《春曉》《遊子吟》《贈汪倫》《靜夜思》《望廬山瀑布》……從2004年起,一係列大家最耳熟能詳的古詩,已經都被陳棟梁譜成了閩南話歌謠。

陳棟梁說,他還將繼續創作之路,一直要把傳播閩南文化持續進行下去。 (海峽導報記者 錢玲玲/文 常海軍/圖)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16 powered by 匯川網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