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居民因為腦溢血

时间:2025-04-20 23:35:31来源:编辑:

原標題:從不拒絕隻說“好”的好“全仔”走了 居民含淚送別

廈門網訊(海西晨報記者 陳佩珊 通訊員 顧成龍)10月30日,全仔走了,拒绝居民因為腦溢血,只说仔走年僅41歲。含泪

10月31日,送别全仔的好葬禮在塘邊社區籃球場舉行,這裏也是拒绝居民他兩天前工作時倒下的地方。來送行的只说仔走人從塘邊郵電局排到了塘邊農貿市場。他們當中,含泪很多是送别土生土長的塘邊社區居民,還有很多來廈務工人員。好

大家都誇全仔好。拒绝居民但一細問,只说仔走他們竟一時語塞,含泪不知道20多年積累的送别萬般好從何說起。可他們都記得,全仔本名佘萬全,曾是塘邊社區調委會主任,是社區的一塊寶。

10月29日下午,佘萬全(左二)在社區籃球場做掃黑除惡專項鬥爭和反邪教宣傳。塘邊社區供圖

最後一刻仍在工作

10月29日早上,全仔接到了社區一居民投訴稱,隔壁的老人撿垃圾,堆滿了兩家之間的公共用地,臭氣熏天。全仔馬上從社區警務室出發,勸說老人,清理現場。

鄰裏糾紛還未處理完,全仔又接到消息,社區一出租房內有一老人猝死了。他馬上通知聯防聯調隊員前往現場,配合警方工作。

12點多,全仔回家吃了午飯。短暫休息後,他又趕往社區籃球場。因為下午有宣傳活動,他負責掃黑除惡專項鬥爭和反邪教宣傳。

下午近4點,人群漸漸散去。“兄弟們,結束了,我們回警務室。”全仔招呼現場的隊員往籃球場外走。沒走幾步,全仔就向身邊的王誌勇借了肩膀:“讓我靠下,不太舒服。”

緊跟在他們之後的鄭海斌發現,一向身強體壯的全仔竟滿頭大汗,頭一直搖,手摸著脖子。就在鄭海斌納悶時,全仔癱在了王誌勇的身上。“打120,叫我老婆來。”這成了全仔說的最後一句話。送醫後,全仔始終昏迷,直到第二天離世。

塘邊社區書記、主任陳桂蘭等人告訴記者,將全仔送醫後,他們曾打電話給家屬,讓他們帶上全仔的社保卡,可家屬翻箱倒櫃都沒找到。最後,他們發現卡在全仔身上。

“全仔身體很好,冬天也常穿短袖。以前也沒見他隨身帶社保卡。”居民們推測,可能全仔已察覺身體異樣,也想去醫院看看,但因事務耽誤了。

全仔一直這麽忙,忙到連一張像樣的個人照都沒有。葬禮上的遺像還是聯防聯調隊員從他平時的工作照裏裁下來的。

從不拒絕隻說“好”

10月31日上午,康樂幼兒園塘邊分園的孩子們要出門秋遊。幾天前,全仔就叮囑隊員們去幫忙:“接孩子們秋遊的大巴有12輛,我們到時去維持下交通秩序,讓孩子們開開心心地出門。”

孩子們不知道,那個熟悉的叔叔不會再出現了,而這也成了全仔交代隊員們的最後一件事。10月31日上午7點多,5名隊員去了幼兒園,完成全仔交代的任務,隨即趕往全仔家幫忙葬禮事宜。

對於社區的大小事,全仔一直這麽上心。1995年,全仔進入社區參加工作。他說:“我隻想把塘邊建設得更好些,隻想讓居民生活得更舒適些。”20多年來,他為了這個目標不斷努力,在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上絞盡腦汁,在糾紛預防上費心盡力。

為保障居民安全,又考慮到派出所的警力不足,全仔在社區內成立聯防聯調隊。在他的帶動下,隊員們情緒高漲,每日不辭辛勞地在轄區內巡邏。不僅是工作日,節假日也輪流值班,為居民保駕護航。有了這支隊伍,塘邊社區的治安事件明顯減少,居民安全感顯著提高。

數十年如一日,全仔在社區的威望越來越高,成了居民與社區溝通的橋梁之一。

2016年,餘斌來到塘邊社區,他是湖裏派出所塘邊社區警務室的協警。在他看來,全仔就是社區裏的“活地圖”“通訊錄”:誰家門牌號幾號、誰的電話多少、誰家啥情況,全仔都門兒清。

“剛來塘邊社區的時候對這裏不熟,都是全哥帶著我們到處走,有什麽事都是全哥幫我們協調。”餘斌告訴記者,在DNA數據采集初期,居民對此不理解,采集工作難以推進,有時還會被居民從家裏趕出來。

全仔知道後,帶著餘斌等人挨家挨戶去溝通。“後來,隻要居民一質疑,我們就建議他們向全哥核實,所有問題都迎刃而解。”目前,整個社區僅剩10人未采集數據,其中,全仔作出了大貢獻。

10月31日下午,記者來到被全仔視為第二個家的社區警務室。得知記者想進行采訪,聯防聯調隊員、社區居民來得越來越多,他們七嘴八舌地回憶著全仔生前的點點滴滴。

一名居民告訴記者,警務室前這塊地的拆遷,全仔做了很多協調工作,“大家都說這裏要設計成綠化帶、建設休閑場所,可全仔看不到了。”

“閩南話說‘人人好’,全仔就是這樣的人。”陳桂蘭紅著眼,翻出了微信聊天記錄。多餘的話沒有,一個個“好的”都是全仔的回複。湖裏司法所原所長林佩紅說,全仔就是個不會說“不”的人。

10月29日上午,佘萬全(左一)處理了一早上的鄰裏糾紛。塘邊社區供圖

居民自發為他送行

小陳不住在塘邊社區,是社區裏的一位二房東,但全仔的葬禮,她也去了。

兩個多月前,因房客交不出房租,小陳曾向全仔求助。“那天晚上11點多,他就在出租房那等我。”當得知房客交不上房租是因為工資沒發時,全仔轉身做小陳的思想工作。他讓小陳再寬容下,一邊則勸說房客先交部分房租。

糾紛化解了,但全仔的工作還沒結束。他仔細向房客詢問工資緩發一事,準備幫房客討薪。說起全仔的突然離世,小陳直說“舍不得”。她告訴記者,每次有事找全仔,他都第一時間來幫忙。

葬禮上,社區裏的外地新娘小邵也來了。她帶著與前夫的孩子嫁入了塘邊社區。在發現自己得了重病後,小邵的丈夫堅持要與她離婚,隻因擔心小邵和男孩分了他的財產。得知此事後,全仔主動登門調解。全仔引導小邵老公回憶小邵在病床前照顧他的點滴,也從法律角度上消除他的顧慮。最終,小邵老公撤回了離婚起訴。全仔還幫小邵一家解決了另一起棘手的糾紛。

全仔先是化解了小邵一家與另一家人的房產之爭,又妥善處置了小邵老公與親兄弟之間的家產之爭。“這三件事的調解持續了好多年,全仔三天兩頭就來家裏。”小邵告訴記者,作為當事人,她自己都身心俱疲,但全仔堅持不懈。也正是因為全仔多年如一日的幫助,她才能和孩子們住進新房,過上安穩日子。提起全仔,小邵滿是感激。

全仔幫助過的人不計其數。在全仔看來,不管是本地人口還是來廈務工人員,隻要工作生活在塘邊社區,就是自家人。自家人有什麽糾紛,自己身為社區調委會主任,理應出麵化解。

實際上,全仔家的經濟情況一般,但他處理糾紛時常自掏腰包帶上茶、米、油等,拉近與當事人的距離。社區居民也都知道,有糾紛找全仔,找全仔就去調解室。

“不急不躁,默默奉獻,甘做百姓解憂人。”湖裏司法所所長顧成龍這樣評價全仔。記者了解到,多年來,全仔平均每年化解糾紛60多起,不包括口頭化解的小糾紛,他還總結出了“快、準、細”的工作方法,預防、調解鄰裏糾紛,確保了社區穩定,鄰裏和睦。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16 powered by 匯川網   sitemap